对大众而言,糖尿病或许已是耳熟能详的疾病,但却较少人会留意「糖尿病前期」的存在。事实上,「糖尿病前期」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阶段,因为患者若能把握机会,在正式确诊为糖尿病患前,积极改善生活习惯,绝对可以避免踏上糖尿病的「不归路」,或减少日后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。

所谓的「糖尿病前期」,即是血糖水平界乎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时期,当中患者可能是空腹血糖异常或是葡萄糖耐量异常。当医生为患者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测试时,若其空腹血糖为5.6至6.9mmol/L,便属于空腹血糖异常,即高于正常人却又低于糖尿病人水平的7.0mmol/L;而葡萄糖耐量异常的患者,则为检查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指数大过或等于7.8至11mmol/L之间。


香港治疗糖尿病的医师认为:患者能把握「糖尿病前期」去改善生活习惯,降低演变成糖尿病的机会,首先要明白糖尿病的普遍性及影响。


现在,香港约有七十万人为糖尿病患者,当中约九成以上为二型糖尿病。患上二型糖尿病包含了遗传因素,更有研究显示中国人的遗传风险较高:若父亲或母亲于50岁前已确诊糖尿病,其子女患病机会率为15%;若父亲及母亲都于50岁前已确诊糖尿病,子女患病机会率则为50%。


除了先天因素外,肥胖亦是非常重要的后天因素。港人生活繁忙,饮食习惯经常失调,很多时候「食一餐,不食一餐」,又或是「一餐过食好多」,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,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。另外,不停工作令很多「打工仔」都缺乏运动,加上现时交通发达缩短了步行时间,运动量自然大大减少,令脂肪积聚。


虽然患上糖尿病并没有特别的症状,但它却可带来多种急性及慢性并发症。在急性并发症而言,当患者突然血糖非常高,有机会造成酮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压状态,若延误治疗有机会导致死亡。


在慢性并发症方面,糖尿病会影响全身的大、小血管,造成冠心病、中风、周边血管疾病、神经病变、视网膜病变或肾病变等。另外,近年亦有研究指出糖尿病会增加患癌风险,糖尿病患者患上肝癌、胰脏癌或子宫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2倍,以及患上大肠癌、乳癌或膀胱癌的风险高1.5倍,因此市民绝对不容轻视糖尿病。


不过,由于糖尿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,所以很多患者都未能察觉。当中,有部份患者会出现口渴、口干、尿频、夜尿、疲倦、头晕、手脚无力或消瘦的情况,更有些患者因出现心脏病发或中风后,才得知早已患上糖尿病,令病情难以扭转。因此,医生建议有家族史及患有高胆固醇或高血压的人士,应尽早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,若能及早发现「糖尿病前期」并积极改善生活习惯,便可「悬崖勒马」,降低变成糖尿病的机会。


要有效在「糖尿病前期」预防糖尿病,必定要控制饮食,包括减少食量及少吃甜食,同时亦要避免长时间不进食然后吃很多,实行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,减少身体因饥饿而吸收更多糖份。另外,做运动亦是重要一环,惟患者应避免一开始就进行太剧烈的运动,应由浅入深,例如先由步行开始,从而改变新陈代谢及管理体重。


曾有一个五人家庭,妈妈患有糖尿病多年并需要洗肾,在其四位子女中,姐姐及哥哥直至出现冠心病症状,才发现自己已患有糖尿病。由于此家庭有非常强的糖尿病家族史,医生便建议妹妹及弟弟即使没有症状都要接受检查。结果显示,弟弟已是糖尿病初期,需开始进行治疗;而妹妹则属于「糖尿病前期」,虽然她积极改善生活习惯,惟其家族史太强,最终都变成了糖尿病。不过,弟弟及妹妹因较早确诊,所以病情控制非常理想,而且一直没有并发症。由此可见,及早检查及控制病情,可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。


香港内分泌、代谢与生殖学会副主席

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撰写

1